路的盡頭,是展開雙翼迎向天際的開始|小瀨

路的盡頭,是展開雙翼迎向天際的開始|小瀨

文字/李沂霖
 

「這次的採訪,我想記錄這兩年多來的歷程,因為我畢業(結案)了!」訪談前收到小瀨的訊息,一見面我就迫不及待問他畢業——從長陪計畫中結案的感想。

「我超級不想結案的。」雖笑著講出這句話,但這卻是小瀨2023年最大的課題。而如今可以帶著略微開玩笑的語氣分享,其實是用了好長一段時間面對、調適而來的。

親人的驟逝,讓告別成了恐懼的心魔

小瀨說明,計畫參與者面對結案有 3 種不同的情境。一種是到達計畫規定的年紀,必須得結案;一種是參與者未展現積極改變的行動,未達計畫規定的輔導原則;還有一種,就是參與者已有自主陪伴自己的穩定力量、由主責社工評估可以從計畫中畢業。

「當于庭姐跟我說要把我結案時,我以為這他恐嚇(激勵)我更加努力的說法,不是真的要讓我結案。」小瀨說,去年經歷一段能量較低的時期,曾不小心沒有達到計畫規定的晤談原則,與社工討論後才獲得繼續參與計畫的機會。

「我的心情很矛盾,一方面想好好振作,不想要因此被結案;但一方面又想,如果我真的努力成長,是不是也會被結案。」

關於心中的糾結,是源自害怕且不擅長與自己非常重視的關係道別。

高中時阿公住院,家屬被通知要有心理準備,那天,小瀨隨學校參訪活動外出沒有帶到手機,活動到一半,教官告訴他,阿公走了。至今他都記得那一天,記得那一種,原本很親近的關係突然終止的失落與不知所措。

直面內心恐懼,便能跨過心魔

「我曾經想過就這樣消失,讓社工找不到我,就不會被結案了。」

小瀨說,「但也有另一個聲音告訴自己,如果都要被結案,不如好好被結案。因為我自己也是讀社工的,多少了解能夠好好結案的重要性。」

一貫貼心、善於同理他人的小瀨不想造成社工的麻煩,也知道逃避並非最佳解方,於是決定直面內心的害怕。在一次會談中,向社工表達他對於結案的不安情緒。

那一次的晤談,他必須將自己心中的擔心說出來——結案後是否就不能再見到社工或協會的其他人?與社工這段緊密的正向關係是否就會消逝?在會談室中,惴惴不安的小瀨話始終哽在心裡,後來他找了一位信任的夥伴陪在旁邊,多了些安全感,才慢慢將內心話慢慢吐露出來。

結案並不意味著一段關係的結束,而是一段新的開始。

未來見面次數的減少,也不代表再也見不到社工,而曾建立過的深刻連結也不會就此斷裂。這是那次談話後,小瀨逐漸明白的事,也是跨過心中的大心魔,如今談起這段過往時輕鬆許多。

我和我自己的會談,拿回人生的方向盤

回顧在長陪兩年多來的日子,小瀨認為,一路走來最大的收穫,是意識到自己有選擇權、能夠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。

「曾經社工問我『若沒有遇見協會,你覺得你會怎麼樣?』,我說『我會跌到谷底』。」當時社工給了一記當頭棒喝,提醒他要將責任放回自己身上,自己才是為自己負責的主體。

意識到為自己做主、好好陪伴自己的重要性,在社工的引導下,小瀨也開始每月一次的「自我會談」。他常選在夜深人靜時,一人分飾兩角,仿照與社工晤談的模式,自己會談自己,檢視內心的情緒和想法,最後再整理成會談記錄。

小瀨笑說:「一開始很不習慣!」但這樣的練習,慢慢地將陪伴自己的力量鍛鍊地更加穩定而茁壯。這樣的力量,也是小瀨之所以被列入結案行列的關鍵。

雖然他仍嚷嚷著不想畢業,但同時也明白,這是陪伴自己一路成長的社工所給予的莫大肯定。

「以前的我,曾經想過只要活到 25 歲。現在,比較不會這樣想了。」

對小瀨而言,若將人生比喻為飛機,自己是駕馭飛機的機長,而在 I-LIFE 的日子,就是飛機的跑道。跑道雖有盡頭,但已足夠供飛機離開地面翱翔天際。願小瀨駕著屬於自己的飛機,於浩瀚天空中,找到無限可能。

邀請你一起
讓更多勇敢發生

第一手接收
半熟的故事與組織的日常

每月 1-2 次分享
服務心得與組織營運概況

支持我們拓展輔導團隊
承接更多半熟大人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Warning: This form can only be used if JavaScript is enabled in your browser.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