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執念的迴圈,踏實地朝著目標前進|小董

走出執念的迴圈,踏實地朝著目標前進|小董

文字/王奎藺
 

去年採訪後,和小董又有過幾次的見面,都是在I-LIFE課程和分享會中,看見擔任助理或是主持的他。

如同過去印象,細膩的他總是花非常多時間準備介紹詞或主持稿,好幾次從他別出心裁的介紹方式中,看見正在閃閃發光的他。

在執念的迴圈裡,對自己失望

記得去年採訪時,感受到小董對自己有非常高的標準,要求自己必須完美的他,習慣性的譴責自己,當這些情緒無法被負荷時,就容易失控轉向身邊的人。

即使在主管允許犯錯的工作環境裡,小董依然不能允許自己的失誤,依循著必須完美的執念,一次又一次的在失誤後對自己失望,帶著挫敗後崩潰的情緒預設了下次的失誤,無法在這樣的思維和行為循環中離開。

「必須完美」的執念是在會談中發現的,也正是這個執念打擊著自己,總是譴責自己不夠努力所以沒有進步,也無法控制的怨恨自己。

在「必須完美」的執念下還延伸出其他的固著觀點,像是「不允許自己情緒失控」,所以在每次的挫敗中選擇忽略情緒,一次次告訴自己之後再找時間好好陪伴自己,卻又走進另一個沒有兌現承諾而對自己失望的迴圈中。

允許情緒的存在,從觀察和紀錄開始

對於小董一而再壓抑自己感受的行為,社工質面小董詢問:「既然沒有打算完成對自己的承諾,為什麼要繼續留在長陪計畫?」這句話讓小董當頭棒喝。

小董和社工討論了練習陪伴自己的每日作業,記錄每天「難過」的情緒,關於次數和原因、以及如何回應或安慰難過,引導小董將難過的情緒具象化,每天看見他並且和他對話。

小董沒有間斷地練習著,即使過程中社工請了留職停薪的產假。

除了難過的情緒外,小董還看見了許多不同的情緒。於是,紀錄內容變成了每天最主要感受到的情緒;除了難過之外,原來每天陪伴自己的還有惋惜、疲憊、欣慰、挫折、寧靜和憤怒…等等的諸多豐富情緒。

當這些情緒被正式的記錄下來後,小董的信念似乎也有了些轉變。

修復關係,從自己和自己開始

對於小董堅持每日紀錄的行為,我表達了我的欽佩,而小董卻表示他其實一點都不喜歡這個每日作業。因為在每天忙碌又疲憊的工作後,還需要花時間和情緒對話實在是個負擔,但不認輸的個性不希望自己停留在原地。

小董雖然還是不喜歡這樣的記錄,卻也看見自己一天比一天更貼近內在情緒和需要。這樣的練習,原來不只是陪伴自己,同時也在修復那些自己傷害自己的傷。

在協會為學生舉辦的LIFE TALK分享會上,小董邀請媽媽到現場。當他在舞台上說著自己2023修復了和自己的關係、希望2024可以修復和家人的關係時,社工回饋並協助小董開啟與母親對話:

印象中,第一次來到I-LIFE的小董,是一個有好多憤怒甚至會想攻擊路人的青年,在會談中,小董願意好好看見這些情緒並勇敢面對,真得很不容易;接著,引導小董邀請媽媽一起在接下來的日子裡、練習用不同的方式相處。

雖然媽媽只說了「可以」,但對小董來說,媽媽的願意嘗試已無比珍貴。

走在去年承諾的路上

對於今年小董在LIFE TALK選擇舞台組,上台分享這一年在輔導歷程中的努力和蛻變,並且邀請媽媽來到現場聆聽。這些選擇都非常不容易。

好奇小董為何在今年選擇做出這樣的嘗試,小董表示:「因為明年中想要提早結案,這可能是最後一次上台的機會。」

想起去年採訪的最後,小董堅定的告訴我「希望我能長出足夠前進的力量,將資源留給更多需要的人。」

今年的小董,正踏實地朝著目標前進。

邀請你一起
讓更多勇敢發生

第一手接收
半熟的故事與組織的日常

每月 1-2 次分享
服務心得與組織營運概況

支持我們拓展輔導團隊
承接更多半熟大人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