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想像的恐懼,就能長出照顧自己的能力|彥豪

放下想像的恐懼,就能長出照顧自己的能力|彥豪

文字/孫羽柔
 

認識I-LIFE的機緣,是一次在母親參與的活動中,遇見了過去曾經參與出走課程的志工。

彥豪發現,對方雖然與自己一樣是屬性內向的人,卻有過完全不同的遭遇與勇氣。聽了對方的分享以後,想要繼續自我成長、突破交友困境的他,有些膽顫小心的填寫了長陪申請表,決定給自己嘗試的機會。

沒想到,沒多久I-LIFE便主動與他聯繫,在即將超過長陪年限的二十五歲這個年紀,彥豪開始了這趟新與心的旅程。

移動那座困難的山,鬆開那雙繃緊的肩

彥豪生性非常內向,雖然內向,但他依然渴望與他人建立深刻連結。

然而,他面臨的困難,一來是在開口以前需要思考的時間相對來得更多,於是常常還反應不過來眼前景象,他人便已轉身離去,話題也毫無懸念的中斷在空氣中;二來是他有靠近自閉光譜的特質,跨出社交腳步以前,往往已經焦慮緊張得額頭發爛。

社工注意到這樣的狀況以後,便透過使用各種道具,帶領他更深入面對問題。

例如以物件模擬心境,將抱枕在他眼前一顆一顆堆疊成山,邀請他想像眼前這座抱枕山是正在經歷的障礙,現在等準備好,再用手將這些困難搬移開來。彥豪胸前的抱枕以及實際上的難題,霎時彷彿化為具象存在,隨著小山被挪開,眼前的視線也逐漸明朗。

又例如,邀請他將一隻代表「自己」的玩偶握在手心,一步步感受覺察,自己是用什麼力道抓住「自己」?並接著反思,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此吃力的握緊玩偶?事實上,無論他把玩偶抓得多緊且用力,若試著放輕力道,他會發現,玩偶也不會從手中掉落,它會繼續在那裏,但他的身體反而能夠因此放鬆許多。

原來他會沒事,沒有需要這麼恐懼。

欣賞他人前,先善待自己

身材瘦弱、性格溫和、不擅長積極提出想法或延續對話,都讓彥豪在求學時期數度被霸凌排擠。而到底什麼樣的交友方式可以讓他感到真正舒適自在?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夠找到屬於自己風格模式?在I-LIFE,他體驗到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友善環境。

我們都很容易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較。時不時就會發現,為什麼別人好像都過得很快樂、我卻總是找不到夥伴一起參與活動?為什麼其他人的生活都豐富亮麗,自己的日子卻顯得單調疲乏?

彥豪說,在I-LIFE舉辦的課程中,經由聽見其他人的分享,他才明白原來他需要的是「找到能夠一起成長的人」,而非一再把眼光放在他以為活得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身上。
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、適合發亮的方式,我們往往容易在比較下產生嫉妒或自卑的情緒,但這樣不對等的把他人放在一個高於自己的位置上,關係便永遠不會對等,自己也不可能正面的、公平的審視自己和欣賞他人。

他意識到自己真正應該做的功課,是把自己照顧好,找到可能獨樹一格但能夠自在真實的表達方式,一面學習一面調整 ,一步一步接受自己的模樣,直到有一天能夠坦率說出:我是喜歡自己的。

九局下半,再見安打

雖然因為年限關係,彥豪在I-LIFE僅僅待了八個月,彷彿終於找到一個能夠開始練習跨出與他人交流的地方,卻很快就又要離開,感覺有些遺憾及可惜。

但已經張開的雙翅,並沒有打算就這樣收回闔起。

對於未來,彥豪決定更進一步「以自己熱愛的棒球及魔術作為出發點,尋找也有同樣興趣的人進行交流」。同時,要如何溝通才能夠讓極為保護自己的家人感到放心,使父母親直接為他把事情做好、或反對他去做他們認為他辦不到的事,轉而能夠逐漸信任他的選擇、支持他的渴望,也是他希望能夠一點一點達到的目標。

所有練習上的挫折與失敗,都是找出自己獨特球路的重要過程。畢竟,棒球的球路不只有一種,哪怕擲球時可能會出現觸身、暴投或挖地瓜的情況。

邀請你一起
讓更多勇敢發生

第一手接收
半熟的故事與組織的日常

每月 1-2 次分享
服務心得與組織營運概況

支持我們拓展輔導團隊
承接更多半熟大人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Warning: This form can only be used if JavaScript is enabled in your browser.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