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心的踏實,從認識情緒認識自己開始|Mindy

「那一天很混亂。離家後,我走在路上,就一直流淚,也有些喘不過氣,可是我不曉得原因。」
Mindy分享當初加入長期陪伴計畫(以下簡稱長陪)的契機。小時候因為父親家暴,長期和父親關係不好,「那天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,他就開始羞辱性的那種話語」。伴隨研究所的課業壓力、人際關係,和父親的衝突一觸即發,成了情緒崩潰的導火線。
過去Mindy也曾使用學校的輔導諮商資源,嘗試處理過載的課業學習、人際互動和家庭壓力,「但每一次都是在我哭完,好像才剛要開始,就結束了。」
加入長陪後,每月固定一到兩次的諮商,社工持續陪伴Mindy梳理情緒,直到半年後,因滿26歲,超過計畫年齡限制而停止。
為無以名狀的情緒命名,梳理打開混亂的結
「我為什麼會受不了?我為什麼會喘不過氣?我為什麼會有罪惡感?」那時候的Mindy帶著這些混亂的情緒,開始了和I-LIFE的輔導歷程。
一段時間後,藉由社工的提問和紀錄,一步步仔細梳理、打開各樣混亂的結。
「我不曉得這些情緒是什麼?但社工給了我一些詞彙,讓我去指認。傷心?失望?憤怒?就像一個原本是一個空的database(資料庫),他幫我放入了一些內容進去。」
在會談中,Mindy分享當下的煩惱,社工好奇那個令人煩惱的事件所衍伸出的情緒是什麼?在這些情緒一一獲得指認後,Mindy驚訝的發現,看似不同事件的背後,其實都是有關連的。
「我很驚訝的發現,我以為我已經不受他(父親)的影響。但其實他影響著我的生活軌跡,我做的一些選擇,背後的原因,還是和他有關。」意識到這件事情,讓Mindy很難接受,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、了解自己的喜悅以及釋懷的可能。
參與長陪有一件必須要做的事,「參與者必須於每次會談後記錄自己的感覺」。Mindy先直觀的書寫,進而思考整理,在從中反思會談裡深刻的情緒。
「就算在怎樣抗拒,我依舊是在意,但承認『我在意』後,內心是踏實的。因為比起無以名狀的感覺,我了解我的情緒和它的名字了。那一刻,也開始可以釋懷了。」
看清楚這些情緒之後,Mindy選擇和父親保持距離,並好好和複雜的情緒共處。
帶著認識自己的工具,更踏實的往前走
「一開始加入I-LIFE,我想要找到一個固定答案,我以為這樣我就可以安穩的照著它生活下去。但我找到的不是這個,而是認識自己的工具。」Mindy分享。
「不只是我,在I-LIFE裡面的所有人,都經歷過深挖自己的感受,練習如何去面對。所以,要去記得是怎樣達到那一步的。」
像是曾經因為不安全感,所以對分離會逃避和焦慮;又像是因為追求完美,產生寫論文的拖延。這些事情都能從會談中找到應對方法,有了改變的可能。
「這些認識自己的工具,都是可以跟著我的人生,一起往前走的。」
去年訪問中Mindy曾提到,參與I-LIFE的長陪,是一個認識自己到喜歡自己的旅程。問及結束長陪將近一年後,現在的她還喜歡自己嗎?
「不太一樣的感覺。」她說去年的喜歡是認識自己後,有了全新感受的喜歡和雀躍。「現在,那個喜悅的濾鏡拿掉了,了解到生活就是有起落,但我有認識自己的工具,我可以了解我的情緒、思想、行為模式,是一種更踏實的喜歡。」
只要有方向,茫然也沒關係
從前的她總是皺著眉頭,帶著混亂說不清的顧慮。但在能夠梳理自己的情緒、認識自己之後,開始可以和人建立更深層的對話。
身邊的家人朋友也察覺到Mindy的變化。
「過去的我,比較是依照別人和我說的話,拿對方說的內容去回應;但現在的我可以理解他人的感受,然後和自己的感受連結,回應更深刻的事情。」
問及對未來的想法,Mindy說自己有很多想要做的事。過去的自己很茫然,不知道自己是誰,也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。現在的她,雖然還是有茫然,但卻知道問題在哪,有方法可以去面對,「是有方向感的茫然。」
「雖然我還不曉得我會去哪,但是我會覺得,我可以試試看。」Mindy溫柔堅定的說。